记录一下最近在前哨站听到的观点
一:女性被资本引导/塑造成更愿意花钱的形象
注意观察的人可以发现,今年520的氛围非常淡,朋友圈很少看见男女朋友秀恩爱的,往年美团甚至早早贴出了庆祝520的banner图,今年甚至都看不到。这是什么情况。
我们来谈谈这个问题。五年前在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时候,整个互联网跟商业格局和商业认知挂钩的领域,都会提出一个不等式——从消费力的角度来说:女性>孩子>狗>男性
。大致意思是说,女生更愿意消费和花钱,因此做生意应该优先瞄准女性。当年的这个认知是给了女性一种优越感的,敢花钱爱花钱,成为了消费市场的中流砥柱
这个不等式在当年的统计确实是客观事实,但它有一个条件——这个事情值得让人开心自豪和产生身份认同感,前提是经济形势大好,这件事只在每个人都能觉得自己能赚到钱,所有人都不觉得自己赚不到钱或者所有人都觉得有没有钱不是一个问题的时候才成立。一个能赚钱更能花钱的人,实际上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的发展是起到促进作用的。大多数资本家一定希望通过普通民众做交易的方式来赚到钱的
那么当我们之前的硬性前提发生了动摇之后,我们还怎么看待这个不等式?我们从负面的角度来理解它,假设这个不等式成立,那是不是说有人希望你花更多钱,那你就成为了花更多钱的人?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我可不可以把这个不等式理解为洗脑难易程度的排序,消费力的不等式本质上也可以叫做洗脑难易程度的排序,可不可以这样理解?
这个说法有点难以理解,为什么消费力的排序可以理解成洗脑难易程度的排序?难道不是我具有那么高的消费力才排在最前面吗,难道我是因为容易被洗脑,所以才被洗脑成更愿意消费花钱的样子吗?听起来太荒谬了!有点本末倒置的感觉。
我们仔细想想。为资本付费肯定是资本家希望发生的事情,民众花钱了消费了付费了,受益的是通过交易赚差价的资本家,那么再结合这个不等式来看,有没有一种可能,是资本发现女性更容易被引导成更愿意消费的样子,所以才使得女性变成了消费力最高样子?
再重复一遍,有没有可能女性被引导着,被塑造成更愿意花钱的形象,所以女性这个群体的消费力才最高?
举个例子吧,以大城市的单身独立小姨回村的待遇的内容为例,我们很容易在网上看到这种视频的,拿b站,小红书一搜就可以。主要内容讲在上海工作的三十五六岁没有结婚的小姨回到农村,没有被催婚,没有被亲戚朋友的观念绑架,自己赚了很多钱,给父母亲戚都拿了很多钱,然后非常体面的回家,非常体面的离开。塑造了一个即使没有爱情也要对自己足够好的女性形象
这也是互联网最简单的起号方式吧?单身独居女性的一天,单身精致女性的一天,做瑜伽啊美容啊健身啊巴拉巴拉非常精致的一天。这样的东西抛开了爱情的因素,对整个女性群体的价值观塑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的——恋爱是可以不谈的,但人一定要对自己好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在互联网上看到过单身独居男性的一天吗,看到过单身精致男性的一天吗?没看过吧,男生没看过女生也没看过,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互联网上引导女性的内容是比引导男性的内容要多的,我们很少可以看到有视频引导男性说独立啊精致啊对自己好啊之类的,我们顶多能看到男生不谈恋爱对自己好一点,买个显卡啥的,但是没见过男性每天的精致生活,vlog之类的。
这难道不就是说明有东西在背后刻意引导?不是某个人也不是某个群体在引导,而是资本在背后刻意引导。女性这个群体客观来说,一直在经历着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和塑造,但男性群体却不怎么会被消费主义价值观影响,资本看不上他们,也不大想影响他们
,毕竟洗脑难易程度摆在那了。
二:资本对男性的影响
- 资本通过性稀缺性调动男性消费
回到我们的不等式中:女性>孩子>狗>男性。资本在背后刻意引导女性成为了更愿意消费的样子,那男性呢?我只掏女性的腰包怎么够,我还要掏男性的腰包。资本没有办法轻松调动起男性的消费欲,但可以通过性稀缺性这个社会现状,通过调动女性,用女性来调动男性的消费欲,这就是更深层次的资本策略。
这是什么意思?一个很简单的方式嘛——你要谈恋爱,把爱情摆在你面前,为了获得爱情,你需要掏自己的兜为女生付出,那这样你的钱就得出来了。有很多女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AA不合适。男生跟女生约会怎么能让女生掏一分钱,谁影响了这个观念?谁说就应该如此的,不是平等吗,平等到哪去了?男生请女生吃了500块的饭,让女生请他喝个奶茶,男生都要被认为是小气和抠门。整个社会风气塑造下来,男生不就是我们说的冤大头吗?女生还要回头去闺蜜群里炫耀,这是我的舔狗,该花这个钱,我还不能让他得吃,不然就钓不到了 我们客观来说,男生和女生真有一方是傻逼吗?男的就是那么傻,请女生吃了饭,让女生请喝杯奶茶也要被社会风气指责是自己的问题,最后我们不仅谈不上,女生还要跟闺蜜说我是你的舔狗,我就这么傻,傻到一直舔你?人们心中对爱情的向往可以抵消心中的一部分不满,但也不能那么傻
所以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舔狗经济盛行三五年后,越来越多男性意识到,当对方为了维持让我继续付出才必须找我的时候,我不干了,谁爱干谁干,说通俗点是舔狗经济崩盘了。你说我对你好,你念着我的好,最后咱们没成,这种情况还好说,我要是为了让我对你好,我对你好了,你还当我是傻逼,那我怎么可能一直傻逼下去呢?虽然这个例子是极端个例,但这样的极端个例是以一种趋势在演化的,已经影响很多人了。
- 社会风气对男性的影响
刚才说了资本对女生的引导和塑造,没说资本对男生的引导和塑造,因为资本不需要盯着我们搞,它看不上男性,也不大想影响男性。不过真正对男性下手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消费品,我们男生被坑就被坑一波大的——房子车子结婚。到了年龄,男生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你要结婚,房子是不是该你出大头?车子是不是该你出大头?结婚是不是该你出大头?
这三点合在一块,就意味着但凡男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身上就直接背了200万的负债要还,还不上你就一直卡这了,而一般男生因为社会世俗对这件事的理解不得不还,你还不上咋办?拉上父母,七大姑八大姨一起还。
因此,我们男性本质上早就被资本设计的另一个局套进去了。你买房谁赚钱?房地产赚钱国家赚钱;买车谁赚钱?汽车开发商赚钱国家赚钱;结婚谁赚钱?搞婚礼类一个产业链赚钱,以及国家求得一个稳定。你逃得脱吗?到了年龄被亲戚压力被同事压力,你受得住吗。
三:男性群体和女性群体都是弱势群体
现阶段,社会风气对男生的影响,资本做局在消费层面对女生的影响,男女都挺不容易的。但男女都认为有一方容易有一方不容易,有一方上当了另一方没上当,有一方地位高有一方地位低,于是就开始打男权女权了。
比如说男生说不结婚是什么原因?我他妈是舔狗经济的一员,我要他妈付出还不落好,我肯定不结;女生不结婚的原因是什么?女生觉得一个人生活挺好,为什么要受男生的气,为什么要受花心大萝卜的影响搞得自己心态很崩,我一人赚钱一人花,把自己养的美美的,不也挺好?男女双方都觉得有一方赚有一方赔,都不想让对方占便宜和自己吃亏,男女就对立起来了,互联网上男权女权打得飞起。
但是现在的社会环境,男方女方都是吃亏的一方,男性和女性都是弱势群体,不应该相互对立,而是应该一起联手对抗社会结构,对抗资本做局,相互理解嘛。
女生觉得男生烦的时候就想想,男生一到该结婚的年龄就要背上他妈200万贷款,觉得对方挺不容易的,怎么还能觉得对方为我花钱是理所应当,把对方当舔狗看?男生也不要把女生想成眼里只有钱,要想想,女生被资本引导更愿意付费,不愿意消费,甚至不符合价值观,自己能留下钱就很难了,男生也应该体谅女生,让她的生活在已有的影响框架下变得轻松一点点。
男生少看点男权,女生少看点女权,互联网上的骂战无止无休。天天打女权的那些人是在给女性争取平等吗?难道不是在谋特权?天天反女权的男的本质上是什么,重新给男性谋特权,两方都是傻逼。如果你想要特权你就明说,没必要打着平权的旗号。平权就是平的,有什么好说的。
男女对立还有一个特点:没有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只有立场
,跟政治正确类的话题差不多。没有对错标准,只谈立场。只谈立场就跟对错没关系了——你跟我不是一个立场,那你就错了。你不站队LGBT,你就是反对自由,就是政治不正确,就罪该万死,该杀!在女权中可以这样说:抛开事实不谈,你的态度就真的没有问题吗?连事实都不谈了,这不典型的只谈立场不谈事实吗,我就只想说我想说的,只想争取我想争取的。男权中可以说我凭什么要承担家庭责任,因为你被大男子主义影响了,在家里面又想当家作主,又不承担责任,这不耍流氓吗?还不是既要又要,最后责任也不想承担。两边都没有好鸟。
少看一点男女对立话题吧,只谈立场不谈事实,没有判断标准的事情是最没有意义的。无论男性群体还是女性群体,都是弱势的一方,没有必要互相攻击互相指责,我们真正的共同的那个敌人是社会结构,是资本,绝非我们彼此。